写生,依托于远足,为什么要行万里路?所求的是“生”,在陌生中体会意外,这是在古人、在书斋、在固有思想中没有的东西。可染先生深谙此道,他甚至强调写生的核心在于放下过往,因为“心怀成见”就会“视而不见”。再有,写生的关键在“写”,而非简单的描摹对象。写是有主观性的,甚至是有逻辑性的,可染先生称这种画法叫“从无到有,从有到无”。李可染甚至将毛主席讲的辩证法运用其中,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是概念性的虚言,而是中国画这艘大船得以驶向艺术新境的双桨,飞向未来的双翼。
从1954年到今天已然七十载。当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刘莹老师提出此展的构思,并直接说出展览的题目“雨亦奇”时,我们双手赞成。此题源自可染先生在西湖的一幅写生,更是将自然与作品融为一体,幻化出苏轼的名句: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”内质的创作。受此题与苏东坡、西湖缘分的启发,我们亦想通过作品与李可染所走过的写生之路相链接,进而形成一个地图志式的展览。以此来纪念李可染先生70年前“躬行”的壮举。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(涉未成年、网络暴力、谣言和虚假有害信息举报)电话: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